基层活动
基层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活动 >> 正文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19-09-25

2019年9月24日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日活动。由安之堃老师带队,我们一行人走访了杭州解放纪念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

 

第一站  杭州解放纪念碑

第一站,前往由潘锡柔老先生组织创作的杭州解放纪念碑,这座解放纪念碑位于杭州绿地公园,在纪念碑旁边的是由王强先生创作的茅以升老先生像。

从安之堃老师现场的讲解,我们了解到杭州是于1949年5月3日解放的,并且杭州的解放还有一小段故事。

1949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解放了湖州,但一直到5月3日,才打响解放杭州的战斗。

在解放湖州之后,为什么没有乘胜解放杭州?

这是因为在解放南京时,解放军缺乏管理大城市的经验,“吃了亏”,因此,毛泽东指示,对杭州和上海等城市,要“留有时间学习政策和管理城市的经验”,必要时,可以“推迟廿天或一个月”。正是在此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解放军对如何接管城市进行了普遍教育。在解放湖州6天后,才挺进杭州。

接着安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杭州解放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高约18米、宽约22米,通体由赭红色仿花岗岩混凝土浇筑而成,设计出自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潘锡柔之手。纪念碑广场占地28.6亩,周边绿地以香樟、雪松、桂花等常绿树种为主,整体风格庄严、雄伟、肃穆,与钱塘江大桥、六和塔等周围建筑环境、绿地组成一个具有永久和独特意义的开放式公园。

师生在杭州解放纪念碑前合影

 

第二站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第二站我们去参观了在位于杭州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

古今中外,主题性和纪念性一直是雕塑的核心,它经常用于展示与国家、民族命运相关的重大事件。这次展览也是为了表现新中国雕塑艺术的人民性。

展览按创作内容分为“塑形”、“丰碑”、“群像”、“纪念”、“情志”、“湖山”六个板块,在“群像”中感受到英勇顽强的战士英烈、不能忘却的时代先驱、各民族的生活情态、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身姿,在“纪念”中体会到老先生们时代机缘与氛围给予他她们充分的感受,在“情志”中看艺术家对时代情怀保持着的心灵联系,述说着个人的记忆与个体的价值。在“湖山”中感到雕塑与自然的和谐力量。

在其中可以看到潘鹤老师的代表作《艰苦岁月》,曾经只在语文课本上见过的雕塑也在其中对外展出。

其中还有中国三代雕塑家的200余件作品、小稿、手稿、文献,包括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多幅设计手稿原件。10多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征集的设计手稿原件颇为珍贵,这些设计稿来自全国各设计院,没有个人署名。

1958年5月1日揭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是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修建的,建造时汇聚了大批文史学家、建筑家、艺术家,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

安老师带领同学讲解

这次展览展出的雕塑作品是一代代中国雕塑家对时代和人民的关切与讴歌,展示出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也讲述了普通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故事。

     所观所感       

周二下午我们参观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举办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此次展览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我对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

雕塑家是时代的创造者,技艺的传承者,他们用最真挚的感情,最精湛的技法融于最朴实的作品,展现最鲜活的时代,作出最具有纪念碑意义的雕塑。这次展览出乎我预料的是第五篇章部分,这里的雕塑作品给我的感觉超出了原先我认为的传统严肃,它们有着独特的艺术家风格和时代气息,主观感觉更加强烈。雕塑表情丰富夸张,富有生气,线条张扬优美,形态真实自然,幽默又富有哲理般的感觉,一张脸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空间就是一个世界。

第六篇章的山水石趣,让我对东方艺术有了更高的欣赏眼光,同时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艺术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和情感来表现文化的内涵。触人心弦,引人深思。

还有许多有趣的作品,不同寻常的人体造型,朴素潇洒的人物姿态,生动夸张的人物表情,千奇百怪的动物造型,扎实的理解和功底,大胆的想象和实践……

我被这些神奇的想法表达出来的作品深深吸引着,惊异于他们如何将他们的感情通过雕塑手法呈现在这样一种作品形式里,然后传达给观众。这些雕塑大家们用他们专业的技艺,独到的见解,长远的眼光,真切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雕塑世界,展现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雕塑史。

——纤维艺术系大四同学王思聪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杭州解放纪念碑和在南山美术馆里举办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各位艺术家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造出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品。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个时代的化身,融入艺术家本人的理解。每一件艺术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通过看展让我们跟随前辈们的步伐体验人民的纪程。

——纤维艺术系大三同学张歆悦

参观杭州解放纪念碑时才第一次知道它的历史:四九年的五月三日,以抢占钱塘江的解放行动在此落幕。而这座由潘锡柔老先生设计的巨大纪念碑宏伟矗立,无声地给每一位来过此地的人讲述着故事。

我校“人民的纪程”主题雕塑大展更是以另一种方式启发了我,使我思考起自身专业对于时代性的体现这一问题。老先生与在职教师们以各具特色的艺术家风貌展现了自己对时代,对人的思考,而我们要做的,也恰是继承哲匠精神,在领域中不断拓展,延伸。

——雕塑系大四同学谈佳宁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我们一起参加了回望历史,感悟人生的活动,组织我们一起参观了纪念碑和在南山路美术馆的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

七十年来,整个国家就好像一艘满载社会主义革命、现代化、国际主义理想的巨轮乘风破浪,不论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诗。学校老师们以其铸造之艺、理想之姿淬炼出史诗般的中华人民求解放与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群像。 “人民的纪程”确定了雕塑所要描绘的精神空间及语言的关切,并且渗透在具体的塑造之中,即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自觉与自省,通过典型的形象来表现人民不同的面貌、姿态、性格,甚至思想与感情。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最伟大的转变。中国人民从革命的战争一路走来,为的是新中国成立的一天,早日从战争带来的痛苦中挣扎出来。展览巡着“塑形”“丰碑”“群像”“纪念”“情志”“湖山”这几条关于塑造的思考展开,与进行严格的定义和互相封闭的板块方式不同,展览在雕塑家的创作内容和时代之间保留一种穿越,力求呈现出新中国雕塑艺术主题性的坚守与发展,以及纪念性的文化脉络。

塑人、塑史、塑风。我们沿着这条深厚的中国雕塑之路,在共和国七十诞辰的时刻,它以纪念碑式的风采,洋溢着人民精神的历程,代表中国美院,献给伟大的祖国母亲!

——雕塑系大四同学陆凯华

从最开始的展览构思、联系作品到运输、布展再到最后的展览开幕和研讨会,《人民的纪程》雕塑大展我有幸全程参与。也是这次契机使我开始重新认识雕塑及其背后的精神与关切。

我每逢看到这些肃穆、神圣、经典的雕塑总觉得局促不安。 这些字眼我们早已听过,即便是像我这样已经很少做具象创作的,面对如此有力量感、体量感、富有情感和表现的雕塑也同样为之感动。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赞美人之伟大在于渡桥而非目标,人之可爱在于过渡和没落。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那些永恒经典的雕塑。

所谓渡桥、目标指的是要着重于创作的过程而非动机和结果。在美术馆一楼方厅摆放着一尊双臂乍开的魁梧摔跤手塑像,作者是刘焕章先生,他塑的《摔跤手》辗转四十年,几易其稿,层层积淀,终于塑出另他满意的摔跤手形象。四楼的主题是“情志”,是雕塑家对至亲至爱的情感表达,有一件很小的头像,是当年潘锡柔先生塑他爱子,我后来在朋友圈里看到潘军老师发的:“那个最小的头像也六十岁了”,真是令人感慨。

雕塑应当是架在深渊之上的一座桥梁,力量连接过去和未来。而那些过渡和没落,是纪念碑和废墟,是德勒兹所描述的纪念碑的意义:一个纪念碑无意于欢庆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是把由这些的事件所塑成的持续流传的感性知觉托付给未来的耳朵:那不断重复的人之苦难,不断点燃的反抗,不断被记录的斗争……也正是这些肃穆、永恒、经典的存在使得在当下这个令人昏昏欲睡的艺术界给人一些振奋和感动。

——雕塑系研究生三年级同学章献

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前合影留念


Copyright © 2019 中国美术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