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动态
学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动态 >> 正文

守初心、担使命 |王福年——身边的老党员:对党忠诚,努力工作,默默奉献

发布时间:2019-11-04

王福年,1937年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6年开始担任学校马列主义教员,196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9月退休,曾任学校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擅长中共党史教育,对校史也有深入研究。他是一位相貌平凡的小个子老人,但这位退休老党员、老思政教师坚守初心,退休后在校史研究、浙江新四军军史研究、思政教育方面作出许多不平凡的付出和奉献,令人动容——为他深厚的爱校之情而感动;为他克服病痛,坚持工作、默默奉献而感动;为他在退休后继续兢兢业业,做了大量看似平凡实则不平凡的事而感动……

2016年王福年老师受邀来象山校区作分享并与师生共同观看校史剧,他婉拒了专车接送,选择乘坐单程近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

作为一名老党员、美院思政老教师,他尽职尽责,不辞辛劳,心系工作且乐在其中。他退而不休,默默奉献,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选取刊登在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内部刊物——《东南烽火》2019年第4期《愿将热血著华章——记我心中的王福年老师》一文,以飨读者,也愿更多的人了解王福年——这位身边的退休党员、思政老教师。

        愿将热血著华章——记我心中的王福年老师        

 沈力行

王福年,1937年2月出生在浙江宁波,曾任中国美院政治教师,副教授职称。196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加入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西分会,曾任分会副会长兼学术研究组组长,现任分会顾问,主要从事新四军历史研究工作。

王福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同志,他温文尔雅,待人诚恳礼貌,自从担任分会学术研究组长工作以来,他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新四军历史研究工作上来。他和学术组同志一起,先后撰写了《新四军人物传记》《新四军在浙江大事记》《新四军苏浙军区战史》《中共浙西特委》《红色记忆》1——3集的撰写和编辑工作。在刊物上发表过《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主力红军长征的战略配合》《刘少奇是我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等多篇论文。其中,《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一文入选《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文集。他和杨建国撰写的《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入选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文集。

由于长时期的伏案工作,积劳成疾,王福年身体每况愈下,身患重病。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带病工作,续写《浙西抗战史》。

2009年他接受了撰写《中共浙西特委》一书的编撰工作。开始积极查找资料,寻访中共浙西特委主要领导人亲属及有关人员。他不顾病痛,请我同他一起去浙西特委书记顾玉良的长子顾自修在杭州的家中采访,收集有关资料。

为了更详实地撰写《中共浙西特委》一书,王福年、周其忠两位副会长和我又去了当时中共浙西特委的秘密办公地点——德清县莫干山别墅群皇后饭店旁的一幢小别墅实地考察了一次。经过一年时间艰苦的收集资料、采访老同志及实地考察后,王福年动笔撰写了。全书5万字,终于在2010年12月正式付印成书。为中共浙西特委的光荣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2011年春,王福年同志又领受了分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编辑《红色记忆》一书的光荣任务。

编委会向分会全体会员发了编辑计划和征稿通知。会员同志见到编辑计划和通知后十分高兴,尤其是一些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丰富经历的老同志,不顾年高体弱,满怀政治热情带头撰稿,至10月下旬,共收到来稿122篇,附照片28帧,全书35万字。王福年同志亲自编辑和修改稿件,按文章内容分“人物”、“经历”、“故事”、“述怀”等类别编辑入书。35万字的编辑、修改、校对工作全由王福年同志一人承担,可以想象,工作量之大,工作之细心,出版时间之紧是常人难以承担的。

2014年9月,浙西分会接受了《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全书》之一的《浙西抗日根据地史》的编撰任务。并由王福年担任主编。王福年接受任务后,呕心沥血,日夜工作,于10底完成了约4万字的初稿。初稿形成后,分会编委会在审稿过程中参考了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已经出版的《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全书》的一些分册,感觉到初稿比较简略,为了更加突出地反映浙西抗日根据地形成的特色,全面地体现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建政、理财、兴文和统战工作经验,为后人留下新四军“挺进浙西,扎根天目山”的光荣历史。分会编辑委员会和王福年同志调整了编辑思路,重新拟定编撰提纲。2016年底,《浙西抗日根据地史》第二稿完成,约23万字。

2017年6月,省会学术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史》第二稿的审稿专题会议。

省会领导与专家对该稿进行了审阅,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王福年又作了大幅修改和补充,增加了电报、文件、图片等内容。期间,王福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全然不顾,仍然以编辑工作为重,别人1-2月和7-8月间都基本在家避寒避暑,他却放弃休息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仍然在奋笔疾书,不懈拼搏。他常年在家写作,家里一间小房间就成了他的专属工作室,房间狭小也没有安装空调,他盛夏酷暑期间的工作条件之差可想而知了,王福年就是这样默默地且拼命地为党工作。

2018年6月,省会学术委员会组织了第三次审稿会,在充分肯定文稿的基础上又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原则通过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史》的审定。经过调整和修改补充,2018年12月《浙西抗日根据地史》一书完成了报送稿。

2019年3月,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审核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史》,肯定了这部编撰文稿并在批示中这样写道:“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西分会编撰的《浙西抗日根据地史》,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全面记述了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重点反映了新四军第十六旅初创浙西根据地,形成郎广长抗日新区,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取得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胜利,以及建立浙西抗日根据地和开展根据地各项建设的情况。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文字精炼,体现了编篆人员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严谨的学术风格。”并认为“《浙西抗日根据地史》是个局部,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根据地方方面面都写到了,虽然是局部但并非孤立地去写局部,而是放在全局中去写局部,显出了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目前,王福年已经根据修改意见与建议进行修改、定稿。这样,这本《浙西抗日根据地史》历时4年半时间,大改三次,小改10余次,终于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王福年功不可没。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的事迹影响、带动着浙西分会的每一位会员。

此外,也选登了一篇王福年老师2018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提交的一篇学习体会,以体现这位老思政教师、老党员活到老、学到老,不忘初心、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读后

以此文纪念“七一”党的生日

王福年

今年(这里指2018年)5月5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本文简称《讲话》)。习总书记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要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了《讲话》,我深受教育。联系自己几十年的学习、工作情况,在这里谈一点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是这一学说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产生的。也就是说,除了投身无产阶级革命斗阵实践之外,马克思、恩格斯一直艰苦地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列宁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如果单靠无产阶级自己本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因此,要“从外面灌输”科学社会主义,以“消除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i]

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注意对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遵循“从外面灌输”革命理论的原理,克服革命队伍中的各种错误倾向。毛泽东、邓小平多次强调在革命队伍中加强政治教育,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一再要求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习总书记特别关心对青年的思想教育,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要积极引导青年,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ii]

作为曾在学院长期工作的政治理论课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性。青年学生的头脑是单纯的,不可避免受社会上种种复杂情况的影响。高校的思想理论课程,应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清浊,特别是在政治斗争的风浪中站到正确的立场上来。回想1976年清明节前后,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波及到学院。当时大部分学生由于通过中共党史课学习,对周恩来等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有一定了解,对周恩来总理逝世十分悲痛。清明节那天,就有学生到杭州街头散发悼念周总理的诗,一些学生抬着周总理油画像挂到解放街百货商店的楼顶。此事轰动了杭城。事后,上面将它作为“反动事件”来学院追查。同学们都采取回避策略,使追查者落空。时过42载,在学院90周年校庆期间,几位当年经历此事的校友聚在一起,回忆学生时代情况,都谈到母校好的教育对自己的影响。

学院领导对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高要求,使这支教师队伍有好的风气,大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良好。我因年事高,离开教学岗位已多年,但现在仍心仪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读习总书记《讲话》后,感到应以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思想,在有生之年继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继续搞些学术研究,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 (写于2018年5月30日)

(注释:[i]参见列宁《怎么办?》一书。 [ii]参见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报告和2017年5月3日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谈话。)

 

 

 


Copyright © 2019 中国美术学院 版权所有